2024年11月1日星期五下午,浙江大学马寅初社会学讲座第16讲“新时代的战争社会学:博弈的层次、镶嵌与摆动”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社会学评论》副主编王水雄,主持人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宗仕。
王水雄老师以介绍输出变量和输入变量为开篇,并强调社会博弈是贯穿整个研究问题的连接机制。随后,王水雄老师具体介绍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些重要因变量,并指出关注消极面不一定就意味着批判性,也可能包含建设性,加之规避战争首先需要理解战争、研究战争,以往也不乏关于战争的研究,由此王水雄老师引出战争可以并且十分有必要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因变量。
随后,王老师分了四个阶段,从社会的角度看待战争与国民关系的演变。具体来说,王老师指出,第一阶段是关注非战斗人员权利的“义战”;第二阶段则是平民被动员起来的“保家卫国”之战;而在第三阶段,往往是在战争期间一方威胁对方的平民或对对方的设施实施纯粹伤害和破坏,以便无需等到战争的军事较量结果最终出来,便可以强制和支配对方特别是其政府;而第四阶段则是平民被尽可能地置于斗争及其结果之外的有限战争。
而后,王老师介绍了关于冲突研究的理论脉络,其中包括马克思的社会冲突论思想、波兰尼的社会钟摆运动,以及从冲突论、交换论到互动论、博弈论的理论范式转变及其连续统的存在。基于这些理论背景,王老师继续指出,当今社会对冲突进行战略学研究的前提是假定人们特别是冲突的双方能对冲突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理性的思考,而事实情况是,在冲突中,任何一方都可能会认识到,单纯地伤害敌国的人民、破坏敌国的城市,并不能满足决定性军事目的的需要,相反,持续的威胁却可能服务于这样的目的,基于此,迈向社会博弈论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接下来,王老师介绍了新时代之下的不同博弈,具体来说,新时代的终极博弈是核大战,而核战争的形式是将一场灾难性的战争压缩到一段人们可以保持清醒的时间内,这将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政治、决策的程序、中枢控制和节制的可能性、负责人的动机,以及战争进行过程中的思考和反思的能力;新时代的“次极”博弈是限制战争,王老师认为,大多数战争都属于一种有条件地克制的战争,即一方的克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敌人的行为;新时代的“次生”博弈是生存外交,战争中主要的军事目标应当是破坏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杀害其平民,由此,应向可能的对手提供可以想到的最强有力的鼓励,以促使其避免攻击我们的城市;新时代的“次级”博弈是人质机制,在“次生”博弈的基础之上,现代超大型城市逐渐成为一种现代版的“人质”,这种“人质”机制的现代翻版,以及“恐怖平衡”的较长时期维持,带来了超大型城市发展的机遇;而新时代的“另一极”博弈则是信任与共识,王老师指出,在互不信任的国家间,仍然可以慢慢积淀信任的土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壮大和沉淀共识是发展的趋势。
随后,王老师辨析了冲突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关系及博弈的层次,他指出冲突利益和共同利益虽然有些时候是可分的,但许多时候是不可分的,这就如同同样一个行为,既可能能带来好处,也同时会带来坏处一样。另外,在合作与冲突之间,存在一个博弈层次的连续统,即物资、货币、暴力、社会影响力、价值观念等。以二哥二嫂博弈为例,王老师解释了博弈过程如何高扬共同利益并由此引出博弈镶嵌与层级体系的介绍。接着,王老师借用社会的“钟摆式运动”一词来描述战争社会学中博弈的摆动,并指出全球博弈会从终极到另一极来回摆动,不同博弈层次也会来回摆动,同时,还会存在不同组织层级的来回摆动。最后,王老师指出,新时代社会纷繁复杂,可以从社会博弈及其镶嵌的多个维度来加以理解和把握,社会博弈的视角对于理解当今社会有一定的启发和意义,而对战争形态的把握则是主线。
演讲完毕后,陈宗仕老师从学术理论和现实角度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认为其很好地融合了经济学博弈论和社会学的因素。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何蓉肯定这项研究弥补了理论方面对战争关注的不足及其对中西历史的比较融合,也认同其将战争作为社会现实的概念提出和对冲突博弈、社会利益的分析性叙事,同时肯定了研究的立场共识,即和平需要期待。最后,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围绕着变量设置、博弈论对人的假定、战争的形式、集体与个人决策、研究材料的获取等问题与王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王水雄老师均做了耐心且细致的回应。整场讲座,王水雄老师的讲解细致简洁、旁征博引,展示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经验储备,令人受益匪浅。
(供稿:姜虹屿)